【教学研究】让经典在语文课堂上发光--- 观看《中国诗词大会》有感

文章来源:发表时间:2017年4月3日

今年寒假,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火了,在广大观众中引发了强烈的反响。这档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了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了诗词之美,感受了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了营养,涵养了心灵。

 

看完节目之余,我在想古今中外有多少文学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而中国的古典诗词在历经了时空的淘洗和打磨后,依旧灿若星河、熠熠生辉、盛而不衰,这就是经典的力量。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师,能否将经典的中国诗词赏析引入课堂教学,让经典在语文课堂上发光呢?

 

现在的中职院校学生, 总认为进了职业学校, 就是为了学好一门技术, 就业找工作。对于文化课特别是语文课,认为可有可无,极不重视。如果在语文课堂上能够引入一定量的古典诗词欣赏内容,通过古典诗词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从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改善学生为人做事的方法和态度,以便今后能更好地适应和于服务社会。对此,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针对学生认知,运用兴趣引路

技工院校的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只凭直觉上的好恶,很少经过理性的分析,对感兴趣的内容听得津津有味, 而对那些自认为兴趣索然的东西, 即使教师再三强调其内容十分重要也无济于事。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核心,从课堂教学的内容上、 形式上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吸引他们。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的时候,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李清照和他丈夫赵明诚打赌的故事,学生听了故事会对这首词产生兴趣和期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词的主动性,课堂效果定会显著。

 

二、针对基础薄弱,丰富文化底蕴

技工院校的学生从整体上看学习基础薄弱,文化素质较低。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做到关注学生的基础,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其人以及其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把作品与它的时代背景相联系。从而在古典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欣赏到不同的美,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和文化品位。例如在介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可以结合诗人创作的背景和诗歌内容,用古典诗词中的真、善、美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雅的艺术气质。

 

三、针对动力不足,加深情感体验

学生来到技工院校,从初中阶段的应试教育解放出来,没有了升学压力的同时,也没有了学习的动力,经常会表现出迟到、早退、旷课、怕学习、不动脑筋,不完成作业等不良行为。我们可以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通过对诗词的朗读和吟诵,让学生逐渐体会个中滋味,达到初读识字通词, 再读体味句子, 三读感受意境, 领悟作者抒发的感情。通过古典诗词学习,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改变学生懒散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经典古诗词欣赏教学能够使学生领略到“功夫在诗外”的崇高境界和文化品格,从而净化心灵,唤醒美好的人性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我们不断努力吧,争取让经典在语文课堂上发光。

 

文化教研室

高立霞

2017.04.03

学校名称:大同机车技师学院 电子邮件:tcgjjx@126.com 联系电话:0352-7164441 传真:0352-5092185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大庆路一号 邮政编码:037038 浏览器版本为IE7及以上或者Firefox进行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