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机电职业技术学校 2018年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

文章来源:发表时间:2018年12月29日


1. 学校情况

1.1学校概况

大同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前身为大同机车厂高级职业中学校,创建于1985年,2002年与大同机车高级技工学校合并,更名为大同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是大同市教育局直属的全日制职业中专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80372㎡,建筑总面积81136㎡,固定资产总值2381万元(不含土地)。拥有满足教学、实训需要的教学楼、实训楼、生产实习厂房、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各类实验室、录播室、学生公寓、餐厅等设施,配有各专业教学所需的实训设备1297余台(套)及图书馆、阅览室(含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中心及400米跑道的标准田径运动场,篮球、排球、毽球、网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

学校设有电力机车运用与检修、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机械加工技术、电机电器制造与维修、焊接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各专业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设施,办学条件一流,为开展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提供了硬件保证,是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理想场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我校不断改革办学模式,积极盘活教育资源,走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办学之路。建立了分校区,实行校校联合办学;与高等学府开展联合办学,开展函授学历教育;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行校企合作办学;积极为企业、社会开展培训及技能鉴定工作。

1.2学生情况

2018年学校招生30人,生源主要来自大同市城区和周边各县区、朔州市及内蒙古等地。目前,在校生44人,学生流失控制较好,学生巩固率为100%。今年我校无毕业生。

1.3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8人,73人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2人,占2.27%;具有高级职称的9人,占10.23%,中级职称的22人,占25%,初级职称44人,占50%。学校以优化“双师”结构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不断强化“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通过培训、下企业锻炼、参加技能大赛等形式,不断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社会实践经验,“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不断提高,目前“双师”素质的教师有3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7.50%。学校聘请兼职教师3人,占专任教师3.41%。

年度

专任教师

兼职教师

总数

本科教师

硕士以上学历(学位)

高级职称教师

“双师型”教师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2017-2018

95

79

83.16

2

2.11

12

12.63

43

45.26

6

6.32

2018-2019

88

73

82.95

2

2.27

9

10.23

33

37.50

3

3.41

1.4设施设备

学校有集实训、演示、交流、比赛、生产、研发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能根据实施性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训教学内容与顶岗实习任务。学校现有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2134.17万元,校内实训实习工位595个,现有纸质图书51000册,办学条件良好,教学环境优良。

指标

单位

2017

2018

1

教学仪器设备值

万元

2134.17

2134.17

2

实训实习工位数

595

595

3

纸质图书

51000

51000

2. 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

学校始终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在学生行为和思想品德培养上,学校坚持做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及习惯养成教育,同时分时期、分阶段,全方位、多层次对学生全面开展思想品德主题教育活动。

在课程改革方面注重“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养”三位一体,“文化课、专业课、职业能力拓展课”三课相融,将职业道德、行业标准、技能考核融入到专业教育教学中,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材与技能对接。既重视学生的专业课和公共课的学习,又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严格保证实习实训时间,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合格率。

在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上,以体育课程教育为基础,结合早操、各类体育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来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在学生人文培养上,始终坚持以优秀的传统教育学生,以高尚的道德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

2018年,我校学生文化课合格率97%,专业技能合格率毕业率95%,体质测评合格率100%。学生精神面貌良好,无违法犯罪现象出现,无重大责任事故发生。

2.2在校体验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坚持“工学结合、产教相融”的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注重学生的专业学习、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模式上在坚持传统的理论与实作“双周轮换”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对理论学习、专业学习和实习实训的满意度较高。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与提高,学院团委和学生处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五月的鲜花”歌咏比赛、校园卡拉OK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们各展所长,绽放光彩。学生在校感觉良好,对校园文化活动满意度较高,幸福感强。同时,学校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制订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积极组织师生开展预防火灾安全疏散等演练,定期开展财产安全知识、法律知识、交通安全知识等讲座,校园安全各项工作开展顺利,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较高,对学校充满感激之情。

2.3资助情况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财经法规和相关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加强对国家免学费和助学金的管理,对资助学生进行申报、审核、复查,把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全部纳入资助范围,确保我校每一位贫困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保障了贫困学生安心学习、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成长。

2.4就业质量

学校坚持实施“就业指导专业化,就业服务日常化,就业管理规范化,就业推荐系统化”的工作机制,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高。我校毕业生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高,能很快适应企业工作岗位,胜任本职工作,对学生予以高度评价。

2.5职业发展

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及自身长远发展的要求,学校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

培养学生学习与再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科技迅猛发展的需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学生在学校的有限时间内,不可能掌握本专业所有知识,学生要想适应企业对技术变化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学会学习与再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我们教师教学的真正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实现其人生价值。我校中职学生毕业后,部分将立即进入工作岗位,由于年龄小,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对社会现实认识还不够充分,往往还处于理想主义阶段,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还比较理想化,这样就容易导致毕业后就业的期望值过高,角色定位不清,很难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岗位适应能力、岗位迁移能力方面不足,学校经常组织往届优秀毕业生返校做报告,现身说法,言传身教,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目的就是让其多动脑筋,注重技术创新,而不是一个简单重复的劳动者。在工作实践中善于总结,善于创新,同时在自己得到充分锻炼、条件成熟时,也要勇于创业,不怕吃苦,百折不挠。

3. 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动态调整

学校本着“以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标准”的建设理念,按照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改革为动力,质量为核心”的建设思路,为进一步转变职业教育思想观念,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坚持实用性,强调针对性,拓展创新性,兼顾适应性进行专业结构调整。

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依据行业发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并能履行审批程序。部分专业能够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开发出了一些校本课程,教学内容能体现相关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同时学校深入推进校企联合办学,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教师对学生按需施教、因材施教,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使专业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2教育教学改革

1、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一是强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训室设立教学区、练习区,师生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做中教、做中学”,达到一定的练习量后进行达标考核,使学生通过学习-练习-掌握-生产强化四个阶段巩固技能。二是树立“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意识,强化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理念,淡化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上,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删繁就简,面对实际,讲求实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于指出在哪门专业课中能够用到这些知识,在什么实践环节中能够用到这些知识,合理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2、对接地方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一方面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城镇化的需要,积极推动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主动对接产业发展,深度融入产业链。在专业设置上,紧密对接地方产业设置专业,开设了机电技术应用、电力机车运用与检修、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积极对接区域产业,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着力培养一流技工。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青年教师,同时从行业企业聘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校任教,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安排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培训进修、新技术培训、双师型教师培养、师带徒、理论与实习教师结对互培、参加企业实践锻炼等多种途径和形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4、促进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坚持“工学结合、产教相融”的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加强“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使教学更加贴近企业。在课程设置上,以国家和省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专业教学标准为指导,组织各专业教师学习,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了富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教学方案。

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做到进企业、进车间、做项目、练技能,学生在项目中成长。目前已形成“基础课程+基本技能+教学项目”的专业课程体系。

6、学校注重加强信息化教学,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组织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手段及网络课程建设技能等专项培训和辅导,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依托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提升学校信息化教学装备水平,鼓励教师积极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果。

7、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现有车工、钳工、数控、电工、汽修等实训基地,依托省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不断投入资金,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电工、数控实训基地已经建设成为省级实训基地,机电省级实训基地也正在建设中。学校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形成了稳定的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现有校外实训基地5个,并在多家企业内建立了工作学习站,为学生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提供了保障。

8、教材选用。根据国家和省颁发的教学指导方案,基础文化课均选用人社部统一教材,同时根据行业岗位标准,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和标准,将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和技术标准引入课程,把实训课题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实施项目教学,把知识进行项目分解,使模块化课程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建有校级教学资源管理平台,通过自行研发、购买和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充实到学校的教学资源库。目前,资源库内存有大量的教学视频、教学课件和专业试题库,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和学习资源。

3.3教师培养培训

1、名师引领创改革——老教师展新貌

引进名师,重点指导专业带头人,规划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等,并面向专业组全体教师开展讲座,引领教育教法改革。聘请专家名师引进学校,通过组织学习班,召开圆桌“思研会”和开设讲座等形式,探究职业教育理念、发展趋势、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不同专题,使专业带头人及时更新思想观念,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理解、认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引领专业的建设发展。对于老教师的培养,我们也结合每年不少于一个半月的企业实践、参加项目等多种途径,提高其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方面的能力。

2、校企合作挂职锻炼,项目实施能力提升——中年教师步入骨干教师行列

为了使中年教师更快更好的成长为骨干教师,针对这一层次教师的特点,我们采用企业挂职锻炼和参与项目开发实施为主的培养途径。企业挂职锻炼是与企业深入合作的有效途径,使老师能真实而又及时的了解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直接引领专业课程建设。在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同时,理论与教科研能力也要跟上,我们鼓励中年教师参加包括课题研究、一体化课程开发、典型工作任务设定、教材编写、承担核心课程等教科研活动,也重视教师带竞赛、带考证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体现以赛促教,科研立校的特色。教务处分批安排中年教师参加包括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各种培训和其他培训,这为教师提供了学习、提高和拓宽眼界的机会。

3.校内传帮带,校外实践加培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青年教师对工作充满热情和干劲,但缺乏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针对此特点,我们采用师徒传帮带、赴企业实践和培训为主的培养途径。在总结学校长久以来师带徒的经验之后,我们建立一条龙式的传、帮、带、导纽带,对培养对象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实践等方面进行一定时期的指导和培养。除此之外,学校和教研室规定所有青年教师每年不少于一个月时间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主要以考察观摩、技能培训、在岗实习等形式为主,使他们熟悉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流程,相关岗位职责、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

4.专兼结合,满足教学需求

我们借引进名师,校企合作的契机,聘请企业技师做兼职教师,建设了一支高质量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优化了专职教师结构。他们或定期给学生上课,或在车间带项目、指导学生。通过聘请企业能人进课堂,实现工学零距离对接,以企业技师引领教学改革、让教学跟上时代发展,这不仅满足了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需要,同时也增强了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

3.4规范管理情况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树立“以师生发展为本,为师生成长服务”的办学宗旨,确立“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办学目标,狠抓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实行校长领导下的主管教学副校长负责制。下设教务处,严格审查教学工作计划,制定学期教学工作安排,精心选用教材,不定期进行专项教学检查,召开教师、学生家长座谈会,及时分析、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落实整改措施,保证学校教学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

在学生管理方面,采用封闭式管理。新生入学时,组织进行军训,强化新生入学教育;加强安全教育,维护班级与学生安全;加强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让学生会干部参与查寝、检查卫生、出勤情况;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组织开展歌咏比赛、读书活动、拔河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寓教于乐。

在财务管理方面,学校财务人员严格执行有关财务制度的政策。认真全面地做好开学前的预算,期末的决算,计划使用经费。做好财务各类账目,合理安排好学校各类开支,做到日清月结,账目清楚,账款相符,专款专用,手续严密,内容真实。妥善保管好会计凭证、帐册、报表等财物资料,定期归档。

在后勤工作管理方面,管理好学校一切财产和设备,对主要财产(如房屋、设备、桌凳、床铺)等大型或成批的财产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能随时提供数量、新旧程度以及使用分布等情况。做好校产的检查维修,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对课桌凳、房屋、门窗、灯具、自来水管道等,专人经常检查和维修,保证教学和生活上的需要。

在安全管理方面,建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安全工作。健全安全工作责任制,确保安全工作落实到人。加强防火安全教育,根据质量管理应急预案组织消防安全演练,加强对学生进行防灾、抗灾的教育,传授遇灾后的自救、互救办法,培养学生的自救能力。

3.5德育工作情况

学校致力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自觉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切实把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齐抓共管,常抓不懈。

德育课实施情况:学校按照国家规定的德育课程,不断完善德育内容和要求,改进德育教育方式方法。在课程实施中,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深化教法、学法、考法改革,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各班级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通过开展新生军训、国防教育实践活动、“五月的鲜花”歌咏比赛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得到锻炼,健康成长。

文明风采活动开展情况:在校园范围内开展“校园文明礼仪评比竞赛”活动,旨在进一步规范学生文明行为,树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社团活动情况:学校以“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专业学习”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推进学生社团建设,学校社团活动有声有色,内容丰富多彩。

团组织学生会建设及活动:学校团组织、学生会每年通过竞聘的方式吸收一年级的成员,经过培训、试用期、考核后,成为学生自主管理的骨干力量。学生会设立主席部、办公室、纪律部、生活部、学习部、宣传部、文艺部、宿管部,各部门分工负责,互相协作,主要进行常规管理和检查,协助团委和学生处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活动组织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3.6党建情况

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契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党员领导干部个人自学、分头领学、专题研讨、领题调研,保障学习常态长效。认真学习贯彻党风廉政建设的文件精神,深化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经常性地开展警示教育,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教育党员,使党员从正面典型中得到启发,从反面典型中吸取教训,从而增强党员干部的自律意识。

以推进学习型党支部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推进学习型学校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努力用先进思想和先进科学知识武装头脑,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十九大以来的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用学习成果指导教育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以推进道德建设为平台,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以“活动月”和“重大节庆日”为载体,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后开展了“我的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学习雷锋精神,构建和谐校园”等活动,坚定了理想信念。

4.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十九大报告对职业教育的指引方针,同时校企合作也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学校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从专业课程共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学生评价体系构建、人员交流、学生实习等方面推进互动双赢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学校健全校企合作管理机制,成立了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探讨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等课题。依托中国中车大同公司,立足晋北地区和铁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的经济建设,与中国重汽大同齿轮集团、北京二七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南口轨道交通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5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开展定向培养。同时引企入校,汽修专业与华泰汽修厂合作;焊接专业与唐山松下产业机器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建立了焊接技术应用培训中心;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与大同柏盛电子电气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建立了生产实训基地,做到了校中有企,企中有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4.2学生实习情况

通过实践,我们逐步认清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校本着以互利双贏为原则,以技能成才为目标,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做好学生实习工作。

1、建立业内咨询小组。小组由行业协会、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等人员组成。该小组主要工作内容:一是校企双方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二是协助设置和调整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所教、所学、所用三者不仅对接,而且必须体现高技能;三是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四是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教师能力提升基地;五是合作实施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六是共同促学生高质量就业。

2、选择优秀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强化学生实习教学。

我校选择管理比较规范,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教学的合作伙伴,并成立实习小组,由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带队、参与学生管理,确保实习正常进行,同时请合作企业领导或专家听课,对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者是否对接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所教、所学、所用的有效对接。另外学生实习之前,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要签订相关协议,约定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等事项,实习期间万一发生事故,可依协以执行,免除不必要的纠纷。通过不断努力,经校领导的支持建立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内外合一”的实训理念。工学结合、现场教学、真学真做的培养方式。学校整合专业教师队伍,组成了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利用实习厂的设备设施和技术条件,将工学结合融合在生产现场的环境之中,把生产的现场作为教学的课堂,在现场讲解实际操作和解决疑难问题,由学生直接参与,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成本意识、团队意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增长了职业才干,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5.社会贡献

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通过教育使来自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的学生学好技能,掌握就业金钥匙,有力助推区域脱贫和城镇化建设。

5.2社会服务

(1)面向社会开展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

学校积极盘活教育资源,面向社会积极开展联合办学、各类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与太原理工大学、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联办本、专科学历教育,承办国家开放大学函授本、专科学历教育。依托学校的山西机械行业大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大同机车技师学院安全生产培训中心,开展车、钳、锻、焊、铣、磨、镗、铸、电、木、管、冷作钣金、涂装工、汽车维修工、智能楼宇管理师16个工种的初、中级工的职业资格鉴定和金属焊接与切割作业、电工作业、登高架设作业等37个工种的国家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生产资质培训,同时面向社会开展员工技能提升培训、复退军人培训、新员工入职培训、特殊工种操作证考试培训、管理干部提升培训、班组长培训等;针对农村进城务工及城镇失业人员开展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建档立卡、城镇失业人员转移再就业技能培训、社会人员创业培训(SYB、GYB、SIYB)等;组织进行ATA从业人员考试及保安员资格考试等。在开展各类培训的同时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年鉴定1500人次以上;安全生产培训和SYB创业培训年培训量3000人次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为企业提供师资,开展技术服务

学校建立了山西省安监培训机构(三级资质)和SYB创业培训机构。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积极为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国重汽大同齿轮集团等企业开展员工技能提升培训和技术服务,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攻关项目,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

学校设有实习厂,主要从事机械加工、铆焊加工、冷作钣金加工、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等机电类产品的生产销售。对内承担机电类专业实训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同车公司的电力机车配件及路用配件生产,面向市场承揽各种机电类产品的生产任务。学生校内实训按照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三部委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中提倡的,真正做到了“以产助教、以教促产、工学结合、产教相融”。

6.举办者履责

国家助学金、免学费按时足额到位。

7. 特色创新

【案例】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在我院落地生根

一、实施背景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作为我国技术工人的输送基地,职业院校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然而,在金钱至上,追求暴富的社会氛围下,学生们在求学过程中心态浮躁,不少学生存在着缺失工匠精神的问题。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技校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其未来走向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

二、主要目标

1、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崇尚极致、严谨细致、耐心专注、敬业负责的精神品质;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肯定个人价值;

3、帮助学生提升职业认同感;

4、培养学生对专业的乐趣和热情;

5、培养学生勇敢地直面困难,坚强地走出困境的品质;

6、培养学生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三、实施过程

1、营造校园工匠精神文化氛围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在校期间,无形之中会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校园文化是发扬和传播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抓手。学校通过将一些有关工匠精神的励志标语、名人名言等悬挂在实训楼走廊的墙上、张贴在校园的橱窗里,利用校园网络、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学生宣传工匠精神,以及时常表彰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具有先进工匠精神的优秀学生,让崇尚工匠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学生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下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

2、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系列活动

(1)开展工匠精神视频教育活动。学校组织同学们观看《大国工匠》记录片,在观影过程中,同学们一次次被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卓越追求震撼,为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匠精神”而赞叹。观影结束后,同学们都积极撰写观后感,纷纷表示要以大国工匠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坚持不懈的职业意志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通过观看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大国工匠》,了解10个工匠“10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让同学们感知“原来还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体会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 “中国制造”神话故事的执着精神。

(2)开展弘扬工匠精神主题班会。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工匠精神的主题活动。在班会上,学生们了解“工匠精神”的含义和学习的目的,并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讨论“如何成为工匠型人才”,发表了自己对“工匠精神”的认识。班会后,学生们还设计完成了一期有关工匠精神的黑板报,每位同学都提交了一篇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征文。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明确了“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增强对自身责任和使命的认识,让工匠精神在全班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学生学习技能的内在支撑。作为这个创新时代的技校学生,只要人人愿意在某一个领域日日潜心钻研,未来都能成为受人敬重和热爱的大国工匠,都能为自己的人生添色加彩。

(3)开展校企联合进厂参观活动。学校组织同学们参观学习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车间焊工作业。首先,同学们在构架车间聆听焊接技师讲解焊工作业,并观摩我院2006届焊接加工3班优秀毕业生王强技师为大家表演机器人写书法,感受到先进科技在焊接领域带来的魅力与震撼。参观结束后同学们聆听了公司优秀焊接技师祁卫东、陈玉荣与大家分享工作经历,成长历程。这次活动对即将步入社会工作的同学们有极大的帮助,也激励着同学们以优秀员工为榜样,学习他们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将来也成为企业的优秀技能人才。

(4)开展“变废为宝”手工制作活动。学校组织部分班级开展“变废为宝”手工制作活动,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同学们分组将收集来的废纸、旧水瓶盖、废旧易拉罐、废电线等变废为宝!各小组成员齐心协力、集思广益,各展所能,精心制作了一件件别具匠心的手工艺品,我们感受到他们的创作热情,一件件废品在同学们的精心制作下变废为美,他们用双手践行了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次活动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先进理念融入活动全过程,有利于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培育学生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久久为功、探索创新的工匠精神,为打造更多的“大国工匠”夯实基础。

(5)开展“寻找最美小工匠”评选活动。学校举办了 “寻找最美小工匠”主题摄影比赛,用镜头真实记录学生立志成为“大国工匠”的学习、实习实训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赛获得一等奖的是2016年代表学院参加了山西省中职院校技能大赛13级焊接加工5-2班的原磊同学,比赛中他奋勇拼搏,虽然在点固工件时氩弧突然出现了气孔,连续换了3把焊枪,浪费了将近1个小时的时间,但是他及时调整了心态,最终在众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取得了焊工专业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在他身上展现出来的专注、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大家去学习,也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6)开展“工匠精神实作比武”活动。学校组织同学们进行制作圆弧螺纹轴的实作比武活动,从磨刀训练、普车实训,到计算机模拟编程、数控车床操作,以及根据工件的完成情况进行评比,选出优秀“小工匠”,并给予奖励。从班级内部到全校,乃至全市全省技能竞赛,每一次都让学生们看到自己做出成绩的同时能够及时总结自身不足之处,不断激发大家学技术、练技能的积极性,用高超的技能武装强大自己。

(7)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活动。通过规划奋斗目标、规划创业就业、三年发展评估等形式,实现学生自身价值。此外,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负责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就业、创业能力培训,鼓励毕业生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爱岗敬业的精神传承下去。

四、主要成效

1、针对目前工匠精神淡薄的情况,我校通过校园文化氛围影响,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难发现,在实训厂房多了些匠人身影,多了些匠人精神,通过用人单位和实习企业反馈显示,学校绝大部分学生工作勤勉、一丝不苟、不怕苦不怕累,受到好评。

2、学校在弘扬工匠精神的理念指引下,对学生管理体系进行了完善,教学目标增加了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让学生们毕业后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外,思想上也蕴含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立足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3、针对学生对职业认同感低的表现,学校为学生做出了明确的职业规划引导,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度。经过观察发现,普遍学生可以正确认识个人价值、职业价值、从而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五、体会与反思

通过开展一系列工匠精神弘扬培育工作,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质量是基础,育人是根本,政策是保障,文化是内核。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会继续用教师博大怀柔的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进一步做好教师与人特殊的工匠,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塑造学生的匠心。在“工匠精神”的理念下培养人才,培育学生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安于学技术、乐于在一线从事最基础、最扎实的工作。只有具备了工匠精神,才能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让世界通过中国制造了解中国。

8.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存在的问题:

(1)招生面临困境。初中毕业生生源逐年锐减,导致职业教育招生空间缩小;专业建设滞后,缺少特色和吸引力。

(2)管理难度加大。职业学校学生构成复杂,知识参差不齐,给安全、管理、教育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制约着学校工作的整体推进。

(3)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目前现有教师中,中老年教师居多,年轻教师少,专业课教师紧缺,部分理论课教师无技能等级证书,动手能力差,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文化水平偏低,缺乏教学能力,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衔接和良性发展。

(4)企业办学,生均拔款标准与同类学校有不小的差距,造成学校生存和发展困难。

改进措施:

(1)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生源学校的密切联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和建立招生网点,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有关政策及发展前景。

(2)强化内涵建设。一是多举措、多形式建设师资队伍,通过青年教师培育工程、双师团队打造工程及兼职教师提升工程三大工程着力优化师资结构,努力建成一支学历达标、双师型教师素质比例高、职业技能过硬的教学团队;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骨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强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加快理实一体教学进程,努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

 

大同机电职业技术学校

2018年12月29日


学校名称:大同机车技师学院 晋ICP备17004293号 电子邮件:tcgjjx@126.com 联系电话:0352-7164441 传真:0352-5092185
地址:大同市大庆路同兴街199号 邮政编码:037038 浏览器版本为IE7及以上或者Firefox进行浏览

晋公网安备 14020202000189号